在呼吸系统疾病(如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/COPD)的治疗中,吸入给药是常用且高效的给药方式——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靶部位,起效快、全身副作用小。然而,临床实践和患者调研显示,
给药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与使用,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。数据显示,约50%-60%的患者存在吸入装置使用错误,导致药物沉积不足、症状控制不佳甚至病情加重。因此,选择“合适”的吸入装置,是提升药效的核心环节。

吸入装置的作用是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(气溶胶),通过患者的主动吸气动作将药物输送至呼吸道深部(如支气管、肺泡)。其核心功能包括三方面:
药物递送效率:能否将足量药物精准送达靶部位(如小气道或肺泡);
患者适配性:是否符合患者的年龄、吸气流速、手口协调能力等生理特点;
操作便捷性:是否易于学习、记忆和长期坚持正确使用。
若装置与患者需求不匹配(例如慢阻肺患者因吸气流速不足选择了依赖高流速的装置),即使药物本身有效,也可能因沉积率低而无法发挥作用。
二、常见吸入装置类型及适用场景
目前临床主流的吸入装置可分为四大类,每类均有其药物递送机制和适用人群:
1. 压力定量吸入器(pMDI,如沙丁胺醇气雾剂)
原理:通过揿压推动剂将药物与抛射剂混合喷出,形成气溶胶。
优点:体积小、携带方便,起效快(适用于急性发作)。
缺点:需患者掌握“协调吸气-揿压”动作(即边吸气边按压装置),对协调能力要求高;药物颗粒较大时易沉积在口腔,需配合储雾罐(spacer)改善递送。
适用人群:手口协调能力良好的成人/青少年(如哮喘急性发作时快速缓解症状);儿童或老年人建议搭配储雾罐使用。
2. 干粉吸入器(DPI,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、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)
原理:患者通过主动深吸气产生的气流将装置内的干粉药物分散成气溶胶(无需抛射剂,依靠患者吸力驱动)。
优点:无需协调动作,操作相对简单;药物稳定性好(不含抛射剂)。
缺点:依赖患者的吸气流速(通常需达到30-60L/min才能有效分散药物);部分装置(如单剂量胶囊型)需手动装填胶囊,步骤较多。
适用人群:吸气流速较好(如轻中度慢阻肺或哮喘患者)、能自主完成深吸气动作的成人;儿童(尤其<5岁)或严重呼吸困难患者可能因吸力不足导致药物沉积减少。
3. 软雾吸入器(SMI,如噻托溴铵喷雾剂)
原理:通过机械压缩缓慢释放药物,形成“软雾”(气溶胶颗粒更小、速度更低,延长药物悬浮时间)。
优点:对吸气流速要求低(适合吸力较弱的患者);药物递送效率高(肺部沉积率可达50%以上);操作步骤少(通常无需预装药)。
适用人群:中重度慢阻肺患者(尤其吸气流速不足的老年人)、手口协调能力较差者;也可作为pMDI的替代选择。
4. 雾化器(如超声雾化器、压缩雾化器)
原理:通过将液体药物转化为微小雾滴(非气溶胶颗粒),患者通过面罩或咬嘴吸入。
优点:无需主动吸气(适合无法配合的婴幼儿、危重症患者);可递送大剂量药物(如高剂量激素或抗生素)。
缺点:设备体积大、不便携;需电源支持;治疗时间较长(通常10-15分钟);部分药物(如蛋白质类)可能因雾化过程失活。
适用人群:婴幼儿、老年人、急性加重期需高剂量治疗的患者,或无法使用其他吸入装置的人群。
三、如何为患者“量身定制”吸入装置?
选择吸入装置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,以实现“药效+患者依从性”:
1. 疾病类型与严重程度
哮喘急性发作:优先选pMDI(快速起效)或雾化器(重症);长期控制可选DPI或SMI(方便日常使用)。
慢阻肺稳定期:根据吸气流速选择——流速较好者可用DPI(如都保),流速不足者优选SMI(如能倍乐)或雾化器。
2. 患者生理特点
年龄:儿童(尤其<5岁)推荐雾化器(或带储雾罐的pMDI);老年人优先考虑操作简单的SMI或DPI(避免复杂步骤)。
吸气流速:通过简易峰流速仪测试,若患者最大吸气流速<30L/min,需避免依赖高流速的DPI,改用SMI或雾化器。
手口协调性:协调能力差(如帕金森患者、老年人)避免pMDI(需配合揿压),可选SMI(自动递药)或雾化器。
3. 患者认知与依从性
认知功能下降(如痴呆患者)需选择步骤少、易记忆的装置(如单剂量DPI或SMI);长期用药者更需考虑装置的日常使用便利性(如是否需要频繁装药、清洁)。
4. 医患共同决策
医生需向患者详细解释装置的原理、优缺点,并现场演示正确使用方法(如“打开装置→呼气→含住吸嘴深吸气→屏气5-10秒→缓慢呼气”),必要时通过视频或图示辅助。患者试用后反馈操作感受(如“是否费力”“是否容易记住步骤”),最终选择双方认可的装置。
四、关键提醒:正确使用比装置本身更重要
即使选择了“最适配”的装置,若患者未正确操作(如未深吸气、未屏气、装置未充分摇匀),药效仍会大打折扣。研究显示,仅约20%-30%的患者能长期正确使用吸入装置。因此,临床需做到:
处方时必教:医生或药师需面对面指导,确保患者掌握“开盖→准备→吸气→屏气→清洁”全流程;
定期随访核查:每1-3个月复查时观察患者实际操作(可通过“模拟吸入”测试),纠正错误(如pMDI未摇匀、DPI未用力吸气);
简化治疗组合:尽量减少患者同时使用的装置种类(如合并哮喘和慢阻肺时,优先选择兼容的药物-装置组合)。
总结
吸入装置是呼吸疾病治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——选对装置并正确使用,才能让药物真正到达病灶,发挥最佳疗效。临床医生需以患者为中心,综合考虑疾病特点、生理功能及个体需求,选择“最适配”的装置,并通过持续教育与随访确保正确使用。